人间四月,草木蔓发,活力奔涌,建投集团迎来整合重组八周年。八年栉风沐雨,八年春华秋实,建投物流在集团整合重组的浪潮中异军突起,从建链者到链动生态,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闯出一条新路”,营收从2016年的55.3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00.13亿元,翻了8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今年年初,集团提出了着力打好现代物流优势牌,加速构建立足云南、连接国内、辐射国际的“三级联动”现代物流网新格局的发展目标。建投物流把握时代大势,立足“建供应链生态 创美好生活”发展使命,走出一条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奋力书写赶考路上的新答卷。
兴业边疆 从“0”到“1”
2016年,建投集团整合重组成立,全面深化改革气势如虹,置身建筑业龙头企业的建投物流谋定思远、破旧立新,迅速制定“12334”发展规划,立足云南省区位交通、资源禀赋、集团和公司在现代物流领域的发展优势,锚定“成为国际一流的供应链生态运营商”的发展目标,从“链”上发力,从“0”到“1”,致力于推动形成先进制造业、高原特色农业和现代物流业聚合的产业生态。
下好改革“先手棋”。建投物流于国企改革的洪流中变革图新,通过组织机构变革、业务重组以及供应链管理等重大举措,构建了“大宗商品、消费品、响应式产品”三大业务领域纵向联动与“综合物流、综合金融、数字化”三大服务平台横向协同的“三纵三横”业务体系,以放活前端、裁撤中间、集约管控的思路打造了6个事业部与6个子公司前端支撑、4大能力中心后端赋能的全新矩阵式管理模式,充分凝聚供应链上下游资源,形成了开放包容、价值共享的供应链商业生态。
打造人才“强引擎”。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聚焦人才队伍体系创新、薪酬激励机制改革,用多元、畅通、灵活的Y型体系取代了原来的单轨发展通道,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多通道培养模式,为职工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搭建起了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双赢”回路。探索构建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按照“产教融合、资源共享、服务需求、合作引领”的建设思路,以“合作院校+重点企业”为重点,搭建政产学研实践教育基地,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科技成果转化、研发平台建设等方式,合力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一项项主动变革拓新的务实举措让建投物流迸发出澎湃的崭新活力。
从外破题“拓赛道”。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点,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的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建投物流加快“走出去”步伐,2023年省外国外业务占比达57.8%。国内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广西等地成立区域分部。今年3月,广州营家现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广州市南沙区揭牌成立,建立起链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打通“省内—国内”供应链网络的重要载体和枢纽。国外先后在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南亚、东南亚区域拓展了业务,并于2021年2月在老挝注册成立了物流贸易一体化境外子公司——营家国际(老挝)有限公司,与周边多个国家实现大宗物资、能矿资源、生鲜冻品、商超物资、新消费品双边甚至多边跨境业务。目前,建投物流下属营家优鲜公司与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乌拉圭、泰国、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和各大洲10余个生鲜食品产区腹地达成工厂直采模式。建投物流的足音在海内外嘹亮回响。
向“新”图强 聚“链”成势
供应链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是为了高效、透明、公平和普惠。建投物流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供应链生态运营商”,年初召开的二届二次职代会再次强调:打造供应链核心能力,塑造发展竞争优势,不断夯实运用现代技术,有效优化协同供应链各要素,创造价值并分享价值的能力,向着“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全链条生态系统”发起冲锋号。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面对宏伟目标,建投物流继续依托“云上营家”智慧供应链平台“建链”,吸引上下游企业集群壮大“强链”,推动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延链”,向“新”图强,聚“链”成势,全力以赴推进“12334”发展规划落地见效,努力成为集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数字赋能强动力。数字经济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数字化也将成为继信息化后引领人类社会的“第四次浪潮”。抢抓机遇,超前布局,是我们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近日,走进建投物流营家数科事业部,清脆的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软件工程师们分工协作,正全力以赴确保“云上营家”智慧供应链平台3.0上线。“云上营家”是建投物流供应链的“神经系统”,自2016年启动建设以来,共经历过3次迭代升级,首创解决了建筑行业集中采购履约与物流运输管控端到端全程供应链无缝融合的难题,获评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3.0于6月底上线后,将形成统一的技术底座,新增战略管理优化、智慧采购、供应商360、客户关系管理、智慧园区、企业数据治理等35项功能,实现由产业数字化向数字产业化升级,对内赋能业务和管理,对外提供数字化服务和解决方案,助力建投物流成功发挥供应链“链主”企业优势,链动产业上下游生态,融通资源变“数据孤岛”为“信息富矿”,引领行业向工业化、数智化提速迈进。截至目前,产业生态已吸引了企业用户超7.1万家,个人用户超6.4万人,实名注册车辆超5.2万辆入驻。建投物流及其下属子公司累计为上下游企业完成融资授信额度超77.3亿,单周业务量平均超2亿,惠及上下游上万家企业。
“质”引未来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018年以来,建投物流科技研发经费支出逐年递增。2021年,建投物流通过云南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截至目前,拥有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软件著作权83项,团体标准2项,企业标准5项,获批国家级示范平台2个。科技创新成绩显著,在这背后,是“构建跨专业综合协同科技创新平台”的目标驱动,是勇创一流的信念支撑。未来,建投物流将聚焦公司主业,建成能源研究中心、数字化研究中心、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产品加工与保鲜研究中心、综合物流研究中心,并升级成为五大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蓄底气添动力。
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打造三产融合“新样板”
现代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动脉,也是建投物流开辟的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地处低纬度高原,垂直气候特征鲜明,光热、生物资源丰富,让云南成为北半球农业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也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沃土。如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绿色食品牌”,挖掘资源经济、提质园区经济、融入口岸经济,将政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先进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建投物流锚定现代物流产业网络体系建设,展现了敢为人先的魄力和担当。
迅速出台《现代物流产业网络体系发展规划》,明确了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根据规划,力争十四五期间,省内—国内—国际网络体系基本建成,物流、金融、数字化三大平台形成合力赋能,供应链价值提升与行业示范效应初显。同时,现代物流产业体系“一张网”布局蓝图逐步成为现实。2022年5月,成立营家智慧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同年12月,云上营家国际供应链示范中心项目破土动工,投资16.6亿元,占地面积206.19亩。2023年,镇雄赤水源西南大通道供应链中心开工建设,总用地面积约185亩,概算投资10亿元,两个项目预计年内实现运营投产。“一张网”布局依托昆明、昭通等供应链示范中心建设为核心,以省外区域中心和老挝公司为载体,统筹内部资源,依托中老铁路、中老高速、口岸,加速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构建起立足云南、连接国内、辐射东南亚的“三级联动”现代物流新格局。搭建起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地的现代流通体系,推动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稳定供应链,更好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以奋斗之姿奔赴现代物流,以国企担当保障现代物流,这是建投物流正全力书写的时代答卷。立足未来,建投物流将聚焦一体化供应链物流,科技赋能发展,打造数智平台,汇聚产业研发人才,围绕“三大经济”持续发力:挖掘资源经济,国际供应链示范中心项目立足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按照全食链精深加工智慧化、数字化、自动化工厂模式建设,核心工序采购国际一流生产加工设备,初期布局蔬菜、水果、肉禽水产、膨化谷物加工、茶叶、咖啡等精深加工,预计年加工量可达30万吨,实现多品类绿色食品的预处理和多元化加工,能迅速转换为应急物资加工点,保障应急物资的高效生产。提质园区经济,通过数字化管控园区,构建高效、智能、环保、安全的绿色食品冷链综合体;将国内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纳入供应链生态中,汇集不同专业领域科技力量,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绿色食品,成为行业可信赖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融入口岸经济,以国际供应链示范中心项目为中心,建投物流以冷链物流切入并向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在全省谋划布局以昆明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一张网”,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鹰击长空,当追求浩渺苍穹;奋楫扬帆,当逐光远航万里。瞄准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新赛道的建投物流,将在建设供应链生态的征途中拓展出潜力巨大的新空间,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姿态。